作者:631888 时间:2018-11-07 09:48 人气: ℃
(1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北京 100125;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四个难度不断加大”:提高产品质量难度、稳定市场价格难度、促进绿色发展难度、保障市场供应难度。未来主要目标任务是做到“一稳定四提高”:一是稳定生产面积,二是提高均衡供应能力,三是提高质量效益,四是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蔬菜是事关民生的重要农产品。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市场均衡供应,为丰富“菜篮子”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加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已迈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供求基本平衡。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0.22亿hm2(3.35亿亩),产量7.98亿t(农业部,2018),占全世界的近50%;人均占有量577 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0 kg。② 品种丰富多彩。常年生产的蔬菜约14大类150多种,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想吃什么,有什么”的目标。③ 质量总体放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已连续10年稳定在96%以上,比2000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④ 供应基本均衡。随着南菜北运、西菜东调优势区域及设施蔬菜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缓解了冬春淡季和夏秋淡季供求矛盾。⑤ 出口势头强劲。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127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460亿美元。蔬菜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越来越明显。⑥ 增收地位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蔬菜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稳居农产品之首,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5%。
蔬菜已从昔日的副食品逐步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昔日的“一碟小菜”逐步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
蔬菜产业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难度不断加大”。
一是生态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杀虫灯、防虫网、粘虫色板等生态栽培技术控制病虫危害、降低农残污染效果十分明显,但受成本高、优质不优价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较慢、应用比例低。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各地在标准化生产上有一套技术规程,但落实的力度不大,生产采标率低,即使在蔬菜产业重点县,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的也不到50%。三是质量监管到位率较低。蔬菜生产规模小、环节多、链条长,基地准出、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不健全,产地环境、投入品和产品检测等环节监管不到位,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容易进入市场流通。
一是成本持续增加。据分析,近10年蔬菜生产成本年均涨幅在17.9%以上,特别是人工费用上涨较快,年均涨幅达26.9%。摊位费涨幅更大,这也是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二是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菜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容易受干旱、涝灾影响。不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容易受低温、风雪等灾害天气影响,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三是产销信息不畅。目前,菜农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往往跟着价格种菜,什么菜贵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便宜。四是不良信息影响。在开放的社会中,信息传播快、影响大,一条不良的手机短信、一个不实的网络帖子或是一篇不当的新闻报道,都会引起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
一是连作障碍。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多年连作、大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传病害加重。二是面源污染。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氮磷流失,加重水体富营养化。枯枝落叶、病残体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三是水资源浪费。露地蔬菜每667 m2(1亩)用水量达到300~400 m3,是耗水较多的作物。而目前生产上仍以大水漫灌为主,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临两难困境。四是作物单一。近几年,部分地区种植单一作物面积多的达几十万亩,甚至超过百万亩,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地区病虫危害加重、灾害性天气频发,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城郊基地面积萎缩。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郊蔬菜面积逐年减少。近5年,北京、天津、上海3市的蔬菜播种面积减少5.1万hm2(77万亩),减幅18%。二是劳动力素质下降。据调查,目前60岁以上的菜农占5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3。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影响蔬菜生产精耕细作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三是基层技术力量薄弱。一般蔬菜主产区乡镇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1~2人,且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问题突出,导致技术推广和质量监管难以落实到位。
从蔬菜市场需求和绿色发展要求来看,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做到“一稳定四提高”:一是稳定生产面积。就是划定优势区,确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力争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0.2亿hm2(3亿亩),保障供应充足。二是提高均衡供应能力。充分利用南方“天然温室”,高原、高山、高纬度地区“天然凉棚”,以及北方温室大棚,增加淡季产品、特色产品,保障周年均衡、品种丰富。三是提高质量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培育知名品牌,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增值增效。四是提高绿色发展能力。集成推广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用健康的土壤、绿色的技术生产最优质的蔬菜产品。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在“五并重推进五化”上下功夫。
这是保障蔬菜市场均衡供应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相结合,就近生产为主,优势区域调剂”的原则,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和优势,形成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一是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确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的基础上,划定生产基地保护区,实行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确保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面积稳定。重点建设高标准的温室大棚等设施,优先发展不耐贮运的叶菜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力求全年均衡上市,努力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二是提升优势区。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农业部联合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六大优势区域主栽品种、上市档期、目标市场等功能定位。近几年,多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建设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蔬菜优势产业带。但是,一些非优势区盲目扩大,一些优势区主栽品种和上市档期不适销、不对路,造成品种雷同、上市档次“撞车”、滞销卖难。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把结构调优、档期调准,让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产业更集聚。重点在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田间工程、集约化育苗和田头预冷等设施,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品,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扩大销售半径。三是发展特优区。2017年,原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发布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规划纲要》,并开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应抓住机遇,挖掘资源潜力,建设特色优势区,重点是发展“三特”产品(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特定区域),特别是要发展知名度高的地理标志产品,增加特色优质蔬菜产品供应,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目前,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小农户占70%~80%,规模小、分散,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推广技术、监管质量、打造品牌的难度很大,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推进规模化种植。一是推进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把生产成本降下来、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以把劳动强度降下来、提高生产效率,解决谁来种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规模化生产,为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作为稳定蔬菜生产的关键来抓。重点是加快研发适合我国蔬菜生产的耕整、定植、卷帘、放风、水肥一体、施药等机械装备,因地制宜集成推广机械化生产和轻简栽培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和农艺措施有机融合,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努力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和水平。同时,加快设施环境监测与控制、水肥精准供给、物联网等自动化装备研发与推广,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机制健全、规模适度、带动力强的蔬菜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问题,怎样在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个是效益问题,怎样解决土地流转统一经营带来的用工多、用工贵、效益低的问题。三是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扶持发展一批植保、农机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问题。
只有推行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才有保障,生产效益才能提高。推进标准化生产关键是要解决标准的可操作性、标准的落地、标准产品的优质优价等3个问题。这就要求生产、监管同时发力,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梳理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标准框架,制(修)订一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在产品标准方面,重点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品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明确产品等级规格、营养品质等指标要求。在技术规程方面,分区域、分品种,在熟化一批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新技术基础上,与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其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推广应用标准。结合实施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大面积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切实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和商品化处理,确保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三是加快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产品质量内控制度,推行良好农业规范,构建全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同时,推进“三品一标”等认证登记和品牌创建,构建优质优价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蔬菜生产是用水、用肥、用药的大户,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已连续两年召开果菜茶绿色发展推进落实会。重点集成推广一批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灌溉节水。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广节水品种、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应用,集成推广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用量。三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推进精准施药减量。特别是要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四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蔬菜植株枯枝落叶、病残果及尾菜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推动建立多种方式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有效控制“白色污染”。此外,还要加快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促进设施蔬菜健康发展。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信息引导。抓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及时研判形势,适时发布供求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生产规模,特别是安排好茬口和上市档期,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避免滞销卖难。二是推进商品化处理。在蔬菜集中产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田头预冷、贮运保鲜等设施,推广先进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降低腐损比例,拓展销售范围。按照不同产品的特点和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配备必要的清洗、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采后处理,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三是打造知名品牌。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积极搭建品牌产品销售推介平台,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四是创新营销模式。依托加工配送企业,构建“N个农民合作社+加工配送企业+N个超市(学校、饭店、社区)”的蔬菜经营模式,推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实现产加销一体,打造农超对接的升级版,解决农超直接对接单品种大规模生产、周年生产及多品种生产难的问题。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Copyright © 2017-2027 www.dongguanshucaipeisong.net 东莞蔬菜配送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地址/Add:东莞东城桑园二区十路19号 电话/Tel:13480411888 苏先生 备案号:粤ICP备10050590号